close

雲林縣虎尾鎮,一個聽過卻不熟的地方,開了一間令人驚艷的藝文空間,也是我個人喜歡的老屋復興類型。

從虎尾鎮公所網站上來的資訊,在1630年,荷蘭人在『熱蘭遮城日誌』中用羅馬拼音紀錄平埔族人的語音稱呼這塊土地叫『FAVORLANG』(虎尾人)。清雍正元年之後就統一稱為『虎尾溪』,但行政區域則為『五間厝』。 日本治台後,因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投資設廠,以附近村庄為名,故虎尾從日治初期到大正九年(西元1920年)就以五間厝名延用,例如,五間厝驛、五間厝神社、五間厝分教場(虎尾國小前身)、五間厝製糖工場等。直到大正九年日本實施行政區域改正,把五間厝改為虎尾(日文為,KOBI),虎尾之名終又躍上現代歷史的舞台。因日治時期設有糖廠而成為製糖中心,又稱「糖都」,直到現在虎尾糖廠仍在營運中。

而這間虎尾厝,位於市區內的巷子裏面,要不是網路上大家的網誌,應該就是默默的存在吧!

房子興建於1940年代,是所謂"興亞式"建築,依據字面翻譯,興亞式是一種復興亞洲藝術的建築風格(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大東亞)。這種建築風格,盛行於1930至1940年左右,是一種因應殖民主義逐漸成熟的建築形式。除了在造形與色彩的運用上,還包括了古典琉璃瓦、拼貼面磚、斗拱等細部運用。臺北二二八紀念館(臺北放送局)就是相當經典的案例。(台灣大百科全書,文化部)也算是和洋式建築的一種。

虎尾厝沙龍,就是利用這樣的建築,外觀帶有濃濃的日式味道,裏面裝潢擺飾卻是另外一種洋式風格,也算是呼應建築本身的調性吧!

目前業者仍在摸索如何建立起一個商業模式,希望可以成為一個在地的藝文空間,但是又可以藉著以販賣書籍及簡餐飲料來維持營運,實著不易啊!

 

IMG_0831

巷子口進來後看到的樣子

IMG_0832

注意到圍牆是別出心裁的裝置型式,雖然有人認為屋簷上裝了七彩的燈飾,似乎有點怪,個人覺得還好,是不是也算是過去與現代的呼應呢?

IMG_0835

IMG_0838

IMG_0839

IMG_0843

一進門的大廳,果然有點復古洋式Salon的氛圍

IMG_0845

IMG_0847

IMG_0853

櫃檯,可以索取簡介跟名片

IMG_0858

IMG_0859

IMG_0860

IMG_0864

IMG_0876

IMG_0877

令人驚艷的洗手間,更是洋式風格...應該是歐式了吧!!?

IMG_0880

正面前面再來一張

 

 

 

番外篇:離開時發現街道上的書店,真是令人懷念的樣子啊!

IMG_0884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ncle S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